红木家具的大美体现在哪里?她所包涵的文化内涵又是如何体现的?明清时期抵达巅峰状态的红木家具,往往由文人或者帝王亲自参与设计制作,因此从规制和细节上既体现出文人情怀,又不乏帝王风范。它与绘画、书法、篆刻,甚至孔孟儒家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其中圈椅的内涵表现最为典型、丰富,它大器、端庄、简约、空灵,形成明代家具的典型风格。
外圆内方,由此可见
承手部位做了个“外翻垂珠”
先说圈椅的上半部,靠背板处,有些做成了s型。这种造型除了给人舒适感之外,还能产生阴阳对比而又不失柔美灵动之感;用现代的观点来看,还符合人体力学的原理。再看扶手,由后背搭脑承上启下,宛若行云流水般的一条曲线,流到承手部位顺势形成一个外翻垂珠,大有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的意境,按阴阳学说讲正是“阴极则阳生,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阴阳互根”。
除去垂手圈椅之外,圈椅的承手部位为什么要顺势形成一个外翻垂珠呢?这一点不光承袭了《易经》的阴阳学说,事实上跟传统的绘画理论也是相通的。在国画中,表现藤蔓花卉这类下垂题材时,都要表现上扬之势。只有这样气才不会泄,整体画面才会和谐,才能产生蓬勃生命力。
圈椅的靠背板做成了“s”型
圈椅的下部为方直形,四条腿有弧形的,也不乏直形的,其外部大都做成一圆弧面,谁若是无意间磕碰也不会很疼。这种外圆内方的造型又和传统的书法、篆刻相通。书法和篆刻,无论是字体还是笔意,都要求外圆内方。因为汉字本身的形态结构并不是纯粹方形的,而是一种外(椭)圆内方形的结构,这种“外圆内方”是华夏民族“天圆地方”的传统思想以及人们的普遍审美标准所形成的。
另外,圈椅与周围的环境极易协调统一,用一句时髦的话讲就是她乃“百搭”品。一对圈椅、一只茶几,无论置于田园风格抑或是安于欧式风情,都不会让人有突兀之感,反倒会提升周围环境的氛围与格调。这体现了兼容与包容的儒家思想。孔子说君子处事要外圆内方。“外圆”是不与外面的环境起冲突,不格格不入。“内方”是要有自己的操守与原则,不随波逐流。光武帝刘秀曾经被人们说成是“遇小敌怯,遇大敌勇”,恰恰反应了外圆内方的思想。
任何一种文化是不会孤零零存在的,它是有土壤的,是和其他文化门类息息相通的,也是可以用心体悟的。我认为一件红木古典家具要包涵中国传统文化符号,才能称之为美器,才可称之为传世之作,才耐咀嚼、禁咂摸。